111  

個人覺得日本推理作品大概分為兩種類型,一種是會著重於事件的推理過程,另外一種是著重於事件背後人的心理描述,前者比較熟悉的是東野圭吾,而後者宮部美幸和湊佳苗屬於這類。

「湊佳苗」廣泛被人所知,要歸功於「告白」,目前湊佳苗的作品映化包括了:「告白」、「贖罪」、「往復書簡」、「境遇」、「夜行觀纜車」,很多人覺得湊佳苗最棒的作品還是處女作「告白」,因為「告白」實在讓人驚豔,所以很多讀者會用「告白」的標準,去審視「告白」之後的作品,我覺得要從哪一個角度去看「告白」之後的作品,在「贖罪」這部作品裡,感受到人的話語可以影響人的一輩子,這是過去自己沒有想到的:而「夜行觀纜車」讓我們看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,家人之間也許話語還是沒辦法容易說出。自從「告白」開始受到歡迎之後,日本現在也有越喜歡改編湊佳苗作品的趨勢,個人覺得湊佳苗的作品看似容易改編,但其實並不容易,然而,湊佳苗作品本身尚需改進的地方還很多,一些作品裡故事架構不強,會讓一些人覺得作品某些故事情節是拼湊出來,雖然還沒看過目前所有作品,但感覺湊佳苗本身遇到寫作瓶頸,雖然「告白」很讓人驚豔,但若「告白」之後的作品,若遵循同樣的寫作模式,其實讀者也會膩,不過,我還是蠻喜歡她在每一部作品裡,對於主角們人性和情感的刻劃,有她自己獨特的方式,也是作品迷人之處。網路上有很多人覺得湊佳苗的作品每況愈下,但從她跨行寫日劇劇本「高校入試」來看,感覺她試圖嘗試寫不一樣的東西,期待她再次寫出跟「告白」 一樣讓人驚豔的作品。

也許很多人會覺得「贖罪」裡那四位女孩用不同的方式贖罪,覺得很誇張,但其實是有可能的,電影的內容如同「The Hunt」一樣,無形之中會跟生活經驗做連結,若從家庭來看,父母親的言行會深刻影響到小孩,而從人和人之間相處,有時候我們不覺得隨意脫口出的話,不會造成別人傷害,但其實「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」,因此從「贖罪」的故事裡,學習到的是一種「謹言慎行」的態度,縱使在熟的朋友或是家人,講話的界線是存在的,不要把自私的想法加諸於別人身上。

最終,會發現其實要贖罪的是失去女兒的母親,四位小女孩何罪之有,就因為母親自私的想法加諸於別人身上,讓四位小女孩的罪惡感加重,進而潛移默化於生活中。

 

 

圖片來源:(http://www.atmovies.com.tw/movie/fpja22043616/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.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