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cx_fthu4131654002.jpg    

今年金馬影展,匈牙利電影大師- 貝拉塔爾列為焦點影人其中一個單元,而新作「都靈之馬」是其中將會放映的作品之一。這是第一次看貝拉塔爾,對這導演沒有太大的研究與喜好,只因為聽說「都靈之馬」將是他最後一部作品,加上他會親臨影展現場,在好奇心驅使之下,選了這部片。

「都靈之馬」獲得2011柏林影展評審團銀熊獎、影評人費比西獎,在世界級的影展中得獎,的確會讓人有些期待,到底「都靈之馬」會是怎樣的片?「都靈之馬」的故事靈感來源,是來自於「德國哲學家尼采」之「都靈之馬」事件,稍微了解尼采的人,就會知道「都靈之馬」的主題是死亡。「都靈之馬」在還沒正式上映之前,外界預測尼采會出現在「都靈之馬」,然而正式上映之後,預測錯誤,尼采並沒有出現。

p1264874026.jpg

本部片劇情真的很單調,電影場景也幾乎在同一個場所,步調緩慢,也幾乎沒什麼配樂,因此對於習慣看商業類型的觀眾,可能會非常不習慣,那這部片到底什麼地方值得在影展上獲獎?

首先,先談到「電影語言」,我們知道一部電影所使用的電影語言,會影響整部片的觀感。在「都靈之馬」這部電影, 貝拉塔爾導演並沒有使用太多電影元素,將近兩個半小時的片長,幾乎沒有什麼對白,主要使用鏡頭來補捉父女在艱困環境之下生活的表情,據說總共用了三十個長鏡頭。畫面的構圖和鏡頭是本部片最驚豔的部份,不用太多對白卻能營造出很不一樣的感覺。

p1273097119.jpg

世界上在不知名的角落,也許會存在「都靈之馬」裡的那對父女,對於生活富裕的人們,實在很難想像貧困生活的樣子。

回到「都靈之馬」,電影裡的父女,生活超單調,每天吃的食物一樣,作息一樣。另外,貝拉塔爾導演在父女所居住的地方,製造連續六天的狂風效果,加上外人把他們唯一賴以生活的井挖空,父女想要離開地方,卻因為狂風沒辦法離開,最後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危機。現代人平常應該不會像父女面對六天連續的狂風,然而人們有時候會因為無法克服艱難困境,內心常會產生狂風,並且讓自己走向糟糕的狀態。

總體而言,「都靈之馬」依然有貝拉塔爾導演一貫的風格(長鏡頭的表現、重複的配樂),導演拍攝「都靈之馬」的原始目的,是希望捕捉人們在貧困生活環境下的模樣。電影本身並符合一般大眾口味;劇情並沒有太大的高低起伏、步調緩慢,好看與否完全取決於自己能真正看懂導演所要表達的深刻意涵。

參考來源: http://cinephilia.net/archives/7308  , 金馬官網: http://www.goldenhorse.org.tw/ui/index.php?class=ghff&func=programme&work=detail&regist_id=389

圖片來源: www.douban.com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.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